如今,社交和数字交流变得越发频繁,我们隐私和便利的界限往往变得不清晰。一款软件一旦获取我们的朋友信息,是否已经越界,成为了一个引人争议的焦点。这种争议在黄某与腾讯公司就微信读书获取好友关系及有关信息的案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案件起源
黄某是一名普通用户,他在使用微信读书时发现,若不授权微信登录,就无法使用该软件。但一旦授权,微信好友的数据就会被微信读书所利用,导致黄某的微信好友名单出现在微信读书的“关注”栏目下。这让他感到自己的信息被悄无声息地利用,于是将腾讯公司告上法庭。这反映出我们在使用软件时,往往不清楚数据授权的使用情况,一旦发现数据被用于未曾预料的地方,争议便随之产生。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况有很多,一些软件的授权条款复杂难懂,用户很容易在不经意间同意了涉及隐私数据的使用。
腾讯方面有自己的观点。他们指出,微信读书并未擅自给原告添加好友,而且在获取原告微信好友关系数据等行为上,都得到了原告的明确授权。这种说法体现了众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一种常见观念:只要用户同意,那么对数据的运用便是合法合理的。
授权依据
腾讯公司提供了多份证据,用以证明其授权流程的合规性。微信开放平台的《移动应用微信登录开发指南》中,详细描述了移动应用如何通过微信登录,以及授权流程和微信好友关系授权方式的说明。此外,《微信读书软件许可及服务协议》中也明确规定了微信读书获取用户微信好友关系的方式。比如,第4.2条就提到了好友关系的获取,这些规定构成了企业合法获取数据的依据。但许多用户在实际操作时,可能并未仔细阅读此类协议,更多是图方便而快速同意。例如,在注册新账户或使用新软件时,他们往往迅速连续点击同意,很少花时间去阅读协议的具体内容。
微信读书还有一些做法,比如默认将用户的使用情况展示给微信好友,不过腾讯公司已在《协议》的第二点第一项和第五点第五项中做出了规定。这看起来像是公司力求在协议上做到全面规范,然而实际上,多数用户对这些条款及其含义并不清楚。
程序逻辑
腾讯公司提出了获取微信好友关系后的技术处理方式。微信读书用户同意微信读书获取其微信好友关系后,微信会将这些好友的OPEN_ID一并传递给微信读书,但仅限于那些曾登录过微信读书的好友。通过这种方式,微信读书可以识别这些OPEN_ID之间的好友关系。然而,腾讯公司明确指出,他们无法获取这些OPEN_ID背后的具体个人信息,比如微信号或手机号等。这在技术层面上明确了数据获取的界限。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即便知道技术上并未获取这些特定信息,他们可能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好友关系被使用的实际情况。
权益侵害判定
在考虑个人信息方面,微信读书通过微信好友列表来识别用户,这可以被视为用户的个人信息。然而,在本案中,法院指出,微信读书获取原告的好友列表是在原告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的,腾讯公司获取好友列表并未违反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因此不构成对个人信息的侵犯。这一判决对于确定软件在何种情况下获取用户隐私信息是合法或不合法,具有很高的案例参考意义。比如,在许多类似案件中,企业是否在获取用户数据前获得明确同意,成为了一个关键的争议焦点。
隐私侵权风险
微信读书向原告的好友公开其读书信息,以及自动关注好友并让这些好友查看原告的读书信息,这些做法引发了多种评价观点。微信读书将信息与个人利益紧密相连,比如迁移微信好友关系、默认向未关注的好友公开读书信息等,这些都使得微信读书存在较高的侵犯用户个人利益和隐私权的风险。在社交软件不断进步和社交互动日益丰富的情况下,我们在软件上展示的内容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人格形象,因此,隐私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场景分析
从微信读书结合微信好友列表的使用目的来看,主要不是为了探查原告的社交联系,而是为了借助好友列表来增强阅读社交功能。在当前案例的具体情境中,必须综合考虑微信读书获取好友列表后的具体应用,不能仅以软件获取好友列表的行为来判断是否侵犯隐私。比如,黄某的读书记录中涉及的两本书籍并不属于高度私密的内容,因此这种情况并不构成对黄某隐私权的侵犯。由此可知,在判断隐私侵权时,不仅要考虑行为本身,还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量。
你是否曾遭遇过授权后却对个人数据如何被利用一无所知的情况?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亲身经历。同时,也请你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